首页 ┊ 部门简介 ┊ 民主党派 ┊ 党外知识分子 ┊ 民族工作 ┊ 宗教工作 ┊ 港澳台海外 ┊ 通知公告 ┊ 统战部邮箱 ┊ 统战团体 ┊ 无党派人士 ┊ 民族宗教 ┊ 各界任职 ┊ 规章制度 ┊ 资料下载
 
手把手教,也要把民族手工艺传下去!
2016-10-30 17:26   审核人:

    “绣一朵花就要一天的时间,慢工出细活儿,所以那么好看!。”10月20日上午,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街的民族手工坊三楼,64岁的萨仁格日乐正忙碌地绣着新花。老人坐在绣架前,带着花镜,一双略显粗糙的手摩挲着布料上精美艳丽的花朵。作为巴林右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老人的执着与追求是身后柜台内几十双如艺术品般的蒙古靴以及众多的奖状奖杯,还有顾客的赞誉。16岁就跟随母亲学习手艺的萨仁格日乐是在2008年退休后开始做起了手艺人,一针一线都显功夫,长期的劳累使老人的身体不是很好,但是她却乐此不疲,不仅将手艺传给了3个女儿,也传授给手工坊内的邻居们。

    45岁的胡达古拉从牧区陪伴孩子上学来到巴林右旗,她没有想到从小学习的刺绣竟然改变了她的生活,擅长绣牡丹、山丹花、蝴蝶兰等花样的她仍然谦虚的向萨仁格日乐请教。她说:“这么好的手艺不能丢了,我还要学习在花式、针法、颜色搭配以及款式、时尚、实用性等方面推陈出新,让更多的人喜欢蒙古族服饰。”

    不过,同样是巴林右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巴林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的胡达古拉却也有着些许担忧:目前,从事蒙古族服饰制作的大多是中老年女性,民族手工艺需要更多年轻血液的注入。

    参与该手工坊运营的巴林右旗民俗博物馆负责人那顺孟和介绍,为了推动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2014年建立了民族手工坊,将涉及民族服饰、手工编织刺绣、花帽、蒙古靴以及马鞍、传统弓箭、皮制工艺品、金银饰品、木雕等手工艺人都集中到手工坊内,免费提供场地,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统一管理。运营至今,不仅给从事手工艺的商户们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色的手工艺聚集地。

    61岁的自治区级的非遗传承人阿斯巴特将传统牛角弓的手艺传给了儿子斯琴孟和,一把把精美的牛角弓在经历近半年的制作时间后销往全国各地;63岁的月圆靶制作人道尔吉嘎瓦,毫无保留地将这一传统手工艺教给了徒弟;63岁的那木吉乐做了40年的蒙古族传统铜质、银质饰品及工艺品,教授徒弟众多,至今老人的作品仍然是大家争相收藏的抢手货;50岁的哈斯巴图学习制作传统马鞍已经有35年的时间,100多道工序让每一套马鞍都成为完美的艺术品……

    那顺孟和表示,该旗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牌,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拓展民族手工艺品的销售空间,为传承与持续发展搭建平台。

关闭窗口
  + 相关内容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西安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湖旅游开发区西安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电话:029-86173058  邮编:7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