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人士风采
【同心聚力促发展】|无党派人士师亮谈课程思政建设
2022年12月08日 14:05师亮 (点击: )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所提出的明确要求:“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近年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落实“三全育人”,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

在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思政”有机融入,润物细无声?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以及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反馈与反思,笔者有了一些粗浅的体会,行诸文字,求教于方家。

 

正确认知“课程思政

 

从大的方面来讲,“课程思政”并不是简单地输出政治理念,而需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维度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能够突破机制困境,打开教育格局。通过体系化的“课程思政”建设,以知识传授为内核,以能力培养为路径,充分彰显价值塑造内蕴,以“思政”促育人,充分推动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

具体到课程而言,“课程思政”能够深化教学的内涵、拓宽课程的外延。课堂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还表现为传播知识背后的价值与文化,如理工科课程,除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还需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塑造对未知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的创造力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其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者。可以说,教师自身的表现就是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当教师用认真积极的态度、充分详实的课堂准备、饱满热情的上课状态去进行授课,这种“精”、“气”、“神”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思政”引导。

 

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挖掘思政内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回答了专业培养中“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因此,挖掘某一门课程的思政内涵,不能脱离该门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需要明确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毕业目标的支撑,构建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矩阵图”,其中对“思想品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团队”以及“沟通”等毕业目标的强、中、弱支撑,能够为我们拓宽课程外延、挖掘课程思政内涵提供明确的指导。

 

在教学大纲中凝练体现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离不开课程教学大纲。大纲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课程教学的基本纲要,将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因此,课程育人要在挖掘该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凝练思政元素,进而明确该课程的素质目标,并在大纲中得以体现。例如,经管类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提升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文史类专业课程,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培养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另一方面,教学大纲中还需要确定合理的评价方式与明确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素质产出做出评价。以学生产出为导向,可以看到思政育人达到的效果与不足,从而进一步改进与提升。

 

融思政于教学过程

 

明确了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之后,还需要确定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围绕着这一堂课的目标来构建教学设计,进而指导教学过程。就思政育人而言,在明确一堂课程的素质目标之后,教学设计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思政融入点以及融入方式。前者关注思政元素所结合的课程内容,后者关注思政融入的方式方法。例如我们教学团队在《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双语)》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时,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条主线出发,设置了五个教学环节,即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写作交流以及总结提高,旨在打造“引导-探究”式的有效课堂。对于素质主线,建立了表现方式多样化的工程-思政案例库,深挖工程案例中的思政内涵,以便更好的融入教学。以“DNS查询服务”这堂课的素质主线为例,素质目标为“提升国际视野,树立网络科技强国的信念”,在情景创设时用“IPv4时代的美国网络霸权”这一段视频作为引入,启发同学们思考中国的应对方案,当同学们课后去了解中国主导多国合作的IPv6-DNS计划,即“雪人计划”,并通过第二课堂讨论交流,引导总结——这其实就是习总书记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进一步树立网络科技强国的信念。在教学设计中,素质主线与知识主线、能力主线紧密结合,思政元素不仅仅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而是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学习的作用。

 

重视同行交流不可闭门造车

 

要做好课程思政,与其他优秀教师之间的交流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从其他优秀教师那里学习到思政案例库的设计思路,学习到新的融入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交流学习,能够让我们慢慢的将“思政”理解的更为深入,进而持续改进、去芜存菁,将课程思政育人做得更好。

(作者为无党派人士、电信工程学院教师,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现场赛一等奖获得者)

Copyright 2013-2021
版权所有:西安工业大学党委统战部
电话(总机):029-86173058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学府中路2号  邮编:710021 陕ICP备15000397号-4